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比甲球员工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比甲球员工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体制内跳槽体制外,目前普遍公认的是工资必须达到3倍以上才有可能考虑,否则不建议轻易从体制内出走。
以本地为例(中西部地区),普通科员的年综合收入大概在9万左右(算上公积金),假如要跳槽,也就是说在体制外的工作年综合收入必须达到30万以上才算合理。而如果是东部地区,普通公务员的年综合收入普遍在15万+,按照这个比例,意味着在体制外的工作至少要有40万的年收入,而且是税后,才有跳槽的选择基础。
为什么要界定在3:1的比例,与体制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综合保障有关。体制内的工作,最大的优势是稳定,没有下岗失业的风险,光这份保障就不是钱能买到的。更何况,还有很多福利待遇保障,比如职业年金,多数私企都没有帮员工缴纳,而体制内人员无一例外都有这个待遇,意味着退休后可以多一份收入;比如公积金,体制内人员都是顶格缴纳,而私企除了少数效益好的,几乎都不会为员工缴纳那么高的公积金;比如退休养老待遇,体制内人员因为有稳定的社保,且随着职务、职级和工龄等增长缴费基数越来越高,扣缴越来越多,自然退休后领的养老保险金就多,因此退休待遇普遍比一般企业员工要好;比如抚恤金,公务员有40个月的基本工资和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领取,事业编也有20个人,而企业只有10个月,很多甚至没有;比如一些隐性福利,像孩子读书,体制内的人很多可以通过单位和关系轻松搞定别人花几万甚至十几万搞不定的学校,等等,还有很多人脉关系、社会资源等方方面面带来价值,都是企业人员不具备的待遇。
这些钱虽然不能折现,但某种程度也是一种“隐性收入”,比较起来必须计入价值,自然就和体制外的工作拉开了差距。没有3倍以上的收入差,体制外的工作还真不一定比得上体制内。
个人认为工资比例按照1:3比较合理。
1、从风险承受看
因为体制内的稳定、相对压力小等先天优势,体制外应该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让人义无反顾的离开体制内,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收入不能满足中等的生活需求和一些个性需要,所以收入是衡量吸引力的最重要指标,只有足够的收入抵消了未来的风险,才能合理平衡,目前来看工资1:3比例,多出的2倍工资收入可以消除大部分人对未来的担忧,以22岁至62岁工作时间看,体制外只工作13年就能拿到体制内到退休的收入,即使13年之后提前失去工作也可以保证日常的生活水平,在考虑通货膨胀、未来不确定性也可以满足日常需求。
2、养老金制度考虑
现在养老金并轨制度已经实行,就是机关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一样的养老保险保障。只要同样的缴纳养老保险,退休的社会保障可以趋于一致,所以3倍工资的情况下,即使中途失去工作,体制外工资多出的2倍以居民或个体工商户缴纳养老保险也绰绰有余(即使自己缴纳25年每一年多缴纳单位承担的20%部分合计才5年的工资,而体制外工作15年拿到的工资是45年体制内的,再说谁也不能失去工作就不再就业了)。
3、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应该努力拼搏,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为了美好明天加油!
祝好运。
如果不考虑工作稳定、工作轻松等方面的问题。只是比较体制内的工资与体制外的工资的话,应当结合五险二金的情况进行比较,特别是要结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职业(企业)年金的情况进行比较才会有实际的意义。
一、体制内的工资与体制外的工资比较不应当以到手工资来进行比较。
所谓的到手工资,就是指应发工资扣除五险二金等个人应缴纳的费用后的实发工资。
到手工资既与应发工资有关,也与扣除的五险二金密切相关。如果甲乙两个单位的员工应发工资完全相同,其中甲单位扣除的五险二金多,而乙单位扣除的五险二金少,那么甲单位的到手工资就少,乙单位的到手工资就多,能说乙单位的工资比甲单位高吗?举例说明一下:
如果甲乙两单位的员工的月工资均为6000元,甲单位扣除五险1050元、公积金1200元、职业年金400元,到手工资3350元。乙单位扣除五险630元、公积金300元、企业年金0元,到手工资5070元。乙单位的到手工资比甲单位高,你能说乙单位的工资高吗?实际上,甲要比乙的待遇高,公积金要多900元(单位部分),职业年金要多800元(单位部分),这两项就要高1700多元,还不算缴费基数高,退休时养老金高,医保个人账户的钱也要高等其他待遇高的部分。
二、体制内的工资与体制外的工资比较不应当以当月发的工资来比较。
体制外的单位一般在每月发工资时将当月应发的加班费、各种补贴、奖金等一起都发了,最多就是年底再一次性发一点年终奖。而体制内的单位的工资、奖金发放就可能不是这样的,如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发工资时只发其中的50—70%,其余的30—50%为按季度或按半年发放,平时也有可能发一些考核奖,十三薪之类的奖金。此外,现在体制内的单位,年底发的绩效奖一般会达到2-3万元,数额较大,如果职位高点的更多。
体制外除去按月发的工资外,能发的奖金等收入不是很多,估计一般的单位就相当于本人1-2个月的工资。体制内除了每月固定发的工资外,年底的奖金等收入总额估计不止1-2个月的工资,少则会有3-4个月的收入,多则会有5-6个月的收入或更多。
因此,体制内的工资与体制外的工资相比,不应当仅仅是比较每月固定发的工资,而应当比总收入。
三、体制内的工资与体制外的工资收入比较哪些项目。
体制内的工资与体制外的工资,如果比较到手工资、比较当月工资,这是比不出什么的,比出的结果可能就不太真实,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要比较他们的收入差别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比较:
1、比较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机关事业单位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一般会将全年所发的工资、津补贴、奖金(包括十三薪、年终绩效奖)等计算在内,没有计入缴费基数的收入很少,每月的缴费基数就是这些全年总收入除以12得到的数。
从工资上是看不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但从工资上可以看出扣了本人多少养老保险费,将扣除的当月个人应缴的养老保险费除以0.08,就是他每月的缴费基数,也就是他每月的平均收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个人养老保险缴费额,也就可以比较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收入差别。
2、比较公积金的扣除额。
公积金的缴存比例是浮动了,一般为5%--12%。体制内的单位一般以12%缴存,单位出12%,个人扣12%,总的比例为24%,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个人部分从工资中扣出,单位部分从单位资金中出。体制外缴存也是一样的,只是比例稍有差别,有的可能达到12%,有的可能只有5%。因此,只要从工资中扣除了公积金,扣了多少,单位就要补多少,全部进入个人的公积金账户。
比较一下体制外与体制内的职工工资中的公积金扣除额,也可以部分看出收入高低的情况。
3、比较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的情况。
体制内单位的职业年金是强制性的,缴费基数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个人缴费比例为4%,单位缴费比例为8%,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到退休是可以按月领取。这也相当于职工的一部分收入,只是要到退休后才能领取。
体制外单位的企业年金是自愿性质的,很多企业是没有建立的,建立了的企业,单位缴费比例也不一定达到8%(只规定了上限8%,没规定下限是多少)。
因此,体制内与体制在比较收入时可以比较职业年金的扣除额,将体制内单位职业年金的扣除额乘以2,就是单位要帮他交的职业年金额,也就是单位以职业年金的形式给了他一笔额外的收入。
体制外的单位一般很少建立企业年金,如有的话也会扣企业年金。不过单位缴纳的额度就可能不是个人扣除额乘以2了,也可能是乘以1或其他的数,这需要知道这个单位的企业年金的个人、单位缴纳比例各是多少。
综上所述,如果要比较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单位的工资收入,不要比到手工资或当月工资收入,可以将发放当月工资时在工资条中反映出的以下三项数据相加后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谁高谁低了: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公积金扣除额+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单位缴交额。
以上三个数总和高的单位,其收入肯定就是高的,反之就是低的。这样比较得出来的结果可能更可信一些,更准确一些,对于分析判断哪个的工资高可能更有帮助些。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比甲球员工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比甲球员工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